是低标准有利于国产奶业发展,还是高标准有利于国产奶业发展?从表面上看,生乳国家标准低,乳业门槛低似乎更有利于国产奶业的发展,但这样的逻辑却经不起分析推敲。
卫生部2010年3月主持新修订的生乳新国标刚一出台,专家王丁棉称为“全球最差,是全球乳业的耻辱”。去年12月,郑州市消费者赵正军要求卫生部公开生乳新国标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等相关信息,但卫生部以种种借口拒绝公开,即使收到法院“卫生部作出答复”的判令后仍拒绝公开。26日,赵正军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邮寄再次起诉卫生部的起诉书。
1、洋奶粉成了高标准产品代名词
洋奶粉价格近几年一路高歌猛进,越涨越贵、越贵越涨,乃至于中国已成为全球配方奶粉价格最高的国家之一。
西部乳业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直言,洋奶粉价格一直就没跌过,进口奶粉在中国内地销售,虽然要考虑关税、物流等成本,但其利润依旧可以高达40%甚至更多。即使如此,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其市场份额也不断增加。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曾公开表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国产品牌奶粉的市场占有率是60%,而现在,中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20%~30%,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迅猛增长到70%~80%。
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龙头位置全被洋品牌揽去,高端奶粉市场几乎九成被外资占据。洋奶粉集体涨价背后,无疑显示了洋奶粉在奶粉市场越来越强的定价权。而决定洋奶粉定价权的无疑是背后过硬的质量。
洋奶质量好与其高标准不无关系,而国产奶的质量差也与其低标准不无关系,同样都是合格产品,水平参差不齐的国产奶却根本无法与洋奶一决高下。比如:国产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不超过200万就算达到合格标准,而欧盟和美国的产品,同单位牛奶中菌落总数却要求不超过10万才算达标,中间差距20倍!当洋奶粉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怎能不在一片热捧中不断抬高价格?
2、低标准致使劣币驱逐良币
作为食品新国标的组成部分,我国最新奶业安全标准中,产品的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此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3克以上,与此同时,每毫升牛奶中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200万。这“一降一升”降的是营养,升的是细菌,到底是为了什么?
卫生部参与修订的专家组成员、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曾表示,标准的出台主要是结合中国奶业现状与国情。用他的话讲,如果按2.95克蛋白质标准,许多牛奶都将被迫倒掉。但是,低标准表面看起来保护了乳制品生产企业,实际上却是以损害消费者为前提,由此必然遭到“用钱投票”的消费者的抵制,洋奶粉的霸主地位由此而来。国产乳制品的市场份额因为低标准而不断萎缩,这对于生产企业究竟是一种保护,还是一种溺爱致死?
低标准的盛行也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乳制品企业无需花大力气就能轻松过关,何必再浪费更多人力物力于技术创新、质量监控?伴随着国产乳制品行业的急剧扩张,质量问题与信任危机如影随形,低标准的盛行导致旨在跑马圈地的乳制品行业泥沙俱下。相比起加强监管之类事后补救举措,正本清源构建高标准防火墙更是当务之急,岂能以保护行业发展为由“自废武功”?
3、卫生部不是法外之地
如此低的生乳标准是怎么出台的呢?郑州公民要求国家卫生部公开其修订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虽然法院判决支持,但却遭到了卫生部的拒绝。个中原因让人不解。
让我们看看卫生部拒绝的理由:当公民赵正军要求公开“审查和讨论时专业分委员会编写的会议纪要”等政府信息资料时,卫生部回复称他们不是会议纪要的编写单位,他们不掌握该信息,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卫生部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机关,怎么会不掌握这个信息呢?
当赵将卫生部起诉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但卫生部的答辩竟是“会议纪要一旦公开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会议记录经得起公众的审视和法律程序的检验,怎么会影响社会稳定呢?这不是公开承认会议记录中记录了无法见人的东西了吗?
当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10月17日作出判决,责令卫生部在法定期限内对赵申请的政府信息公开予以重新答复后,卫生部又称:其会议纪要属于“国办发[2010]5号”文件所指的“处于讨论、研究或者审查中的过程性信息”,决定不予公开。这更雷人了生乳国标都已经公布实施了,其制定过程中的会议纪要难道还是“过程性信息”吗?
“丑媳妇”早晚都得见公婆。拖的时间越长,拒绝的理由越荒唐,越让人觉得其中有猫腻;公开得越晚,只能让卫生部更被动,只能让“全球最差”的生乳新国标寿命更长,只能毁坏更多消费者的健康,只能让中国乳企的处境更糟。
卫生部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卫生部依法公布生乳标准制定方面的信息,让公众参与相关产品标准的讨论和制定,中国消费者才会重新信任国产奶,国产奶业才会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