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网 - 乳业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业分析 | 法规标准 | 环球乳业 | 机械包装 | 每日要闻 | 市场资讯 | 营销策略 | 质量报告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法规标准 > 风来“乳业”正扬帆
V.biz | 商业搜索

风来“乳业”正扬帆

信息来源:rooyoo.com.cn   时间: 2019-07-18  浏览次数:742

1993年春节刚过,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呼和浩特市,一家回民奶食品加工厂悄然改制更名。  彼时,我国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全年人均饮奶量不足6公斤。中国乳业发展基础薄弱,亟待“起跑”。  发展至今,这座改制后的小工厂已成长为中国乳业的翘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几乎人人都能喝上“一杯奶”,全年人均饮奶量超过36公斤,较之前翻了5倍以上。中国乳业已然“腾飞”,跻身世界乳业前列。  梳理过往不难发现,乳品企业代表伊利壮丽奋进30年的步伐几乎与中国乳业砥砺前行、从弱到强的变迁同步。曾经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70年时代变迁,当初被当作“奢侈品”的牛奶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年人均饮奶量已从20年前不足6公斤提高到36公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年人均饮奶量已达50多公斤。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原理事长宋昆冈表示,超市一箱纯牛奶的价格也就几十元,基本上每个家庭都能消费得起,“想喝就喝”牛奶不再是奢望。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寻常百姓根本消费不起,喝奶或食用奶制品仅是小部分人的“福利”。更有资料记载:在解放前的上海,一杯奶的价格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收入之和。就当时的消费水平而言,一杯奶甚至相当于一件“奢侈品”。  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蒙古族姑娘托娅小时候体质弱、成天无精打采,听说喝奶有助增强体质,家里人每天都坚持去排队打奶,“回来用奶锅一热,半斤奶下肚,身体全是劲儿!”托娅说,“不过那时候喝奶远没有现在方便,不仅要早起去排队,价格也高,能喝上奶算是我的‘特殊待遇’。”  “那会儿奶粉居多,液态奶并不常见。最有趣的记忆就是把从奶奶那儿‘偷’来的奶粉夹在作业本中间,隔一会儿舔一口,味道真的棒极了!”从小在北京城长大的王女士说起对奶制品最早的记忆有些感慨,现在生活水平真的有了质的提升,每周定量去采购牛奶已成常态,一家三口一周至少也得喝掉一箱牛奶。  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金川伊利质量工程师万振鹏对此感受颇深。从最初以冷饮为主要产品,到如今伊利旗下已由单个母品牌发展为20余个子品牌,拥有1000多种产品。从哺育千万中国宝宝的“金领冠”奶粉,到儿童爱喝的“QQ星”以及破解乳糖不耐症困境的舒化奶……“消费者选择空间有了巨量化提升。”万振鹏说。  不仅城里人能天天喝到奶,农村和山区也有更多乳制品供消费者选择。“‘保鲜’技术一直是乳制品发展瓶颈,市面上巴氏奶保质期短,很难完成长期储存和长途运输,而‘常温奶’和保鲜技术的出现攻克了该项难题。来自草原的牛奶走上老百姓餐桌成为现实。”宋昆冈说。  一杯奶,丰富了我们的餐桌。由起步到腾飞——跑出中国“加速度”  摆脱起步晚、起点低掣肘,跻身世界乳业前列,中国乳业在短短几十年间由起步到腾飞,跑出中国“加速度”。  “乳制品在我国食品产业中发展最快,短短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宋昆冈感慨。此言非虚,新时代中国乳业掀开崭新一页,踏上全面振兴新征程。 (下转2版)(上接1版)  记者查阅国家统计局数据,发现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589家,牛奶年产量3074.56万吨,乳制品产量累计达2687.1万吨。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年产奶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0.1万吨。  对比数据不难发现,短短几十年,我国企业数量增长147倍,奶产量增长153倍,乳制品产量增长了2万倍。“如今中国乳业的发展甚至可比拟世界乳业几百年的积累。”乳业专家宋亮说。中国乳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业界共识、消费需求等,其中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居功至伟。  从养牛、初步建厂到如今的现代化工厂,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伊利的成长与中国乳业发展进程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中国乳业发展的“一面镜子”。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介绍,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牧民成立的养牛小组改名为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这是伊利的前身。经历更名、改制、上市等多阶段,如今伊利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典范,年营业总收入近800亿元,不仅数次蝉联亚洲乳业第一,还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  抚今追昔,成绩斐然,但创新永无止境。宋亮认为,从长远看,全球乳业将面临大融合趋势,为应对挑战,中国乳业亟待整装再出发,积极推进国际化布局。  “为应对全球化高质量攻坚挑战,伊利正从融合创新和领创标准两方面发力,持续深化‘全球织网战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融合创新是指有效整合全球资源,坚持不断创新,从联合走向融合。例如,伊利集团通过建立欧洲创新中心,与有“欧洲食品硅谷”之称的瓦赫宁根大学展开科研合作,构建了一条“全球智慧链”。领创标准是指提升标准,参与国际乳业标准制定。伊利集团作为目前乳品行业唯一一家国家消费标准化首批试点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标准建设方面的投入,搭建全球标准法规咨询及信息支持平台和标准化管理平台。  一杯奶,引领行业发展。不忘来时路——扬帆再出发  质量安全是乳业发展的生命线。2008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乳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7月13日,在天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乳制品国家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达99.9%,质量安全水平和营养指标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  而在此前发布的《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8)》也显示: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8%,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9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2%,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领先。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已有大幅提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监管部门和业界的共同努力。  2013年,国家食药监总局联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2015年颁布的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以及第二年发布的“奶粉新政”《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推动产业再次升级。  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在奶源管控、牧草种植、牧场管理、冷链运输等方面积极行动,均有所建树。张轶鹏介绍,伊利对旗下产品实现了“三线质量管控”,即在国家标准线之上制定了企业标准线,提升50%标准;在企业标准线之上又设置内控线,比企业标准线再高20%。只要低于企业标准线,整个批次的产品都不允许出厂。  “优质奶源是乳业质量安全重要防护带的理念”也在产业界得到贯彻。据介绍,截至2017年底,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其中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标杆性牧场达1200家,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上达到100%。  “伊利不仅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三大黄金奶源地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以及众多优质牧场,还在欧洲、大洋洲、美洲等地区积极整合全球优质奶源资源。”张轶鹏说。  在伊利示范牧场,一头头毛色油光水滑戴着耳标的黑白花奶牛按顺序排好,依次等候挤奶,每头奶牛耳标上的号码都不一样。“这可不是为了炫酷,耳标相当于奶牛的‘身份证’。”伊利土默特左旗示范牧场场长赵国梁说。奶牛自出生起就建立健康档案,监控人员可实时把控奶牛健康状况。  “规模化、智能化养牛,机械化挤奶,能更好地保证奶源质量安全可控。”赵国梁对中国乳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

□本报记者 宿志红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乳业网证实,仅供您参考